做大做强的管理范式
发布:2009-10-18 18:38:50 来源:宝应0514.cc 浏览次 编辑:佚名
——宝胜团体报道之三
■扬州日报记者 李文峰 花为华 通 讯 员 谈凤杰 许宝东
市场经济潮起浪涌,企业有兴有落。21年来,历经市场风雨的奏乐,越来越生机勃发。究其原因,是一套先进的治理范式,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。
宝胜人融治理于决策、计划、控制、考核的全过程,探索出一套科学化、集约化、精细化、人性化的现代企业治理新模式。
最大的财富是奋发向上的团队
采访中,宝胜团体董事长夏礼诚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:现在把宝胜的资金和生产线全部撤走,但只要留下员工,宝胜还可以从头再来。这么多年来,宝胜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支奋发向上的团队。
宝胜对于员工实行“末位淘汰”制,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,对排名在后6%的员工实行“末位淘汰”,碰到“淘汰”的员工进入培训站进行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培训,合格后参加公然竞聘重新上岗。
宝胜人大胆创新,将治理线、生产线和考核线三线并轨运行,企业对中层以上干部、行管职员、生产工人、营销员等根据具体岗位,实行年薪、系数工资、岗位工资、工时工资、计件工资、底薪加业务提成等不同的工资制度,辅以星级员工、核心员工补贴,学历、住房、水电、职称、技能、继续教育、保密补贴等,实行全员绩效考核,日考日报,月考月结,年考年评,以全方位覆盖的绩效考核作为利益分配、职位提升的依据,促进了企业员工在利益分配和发展机会上的公平。
宝胜对星级员工按等级实行每月20元—160元的荣誉补助。“钱虽少,但荣誉更重要”。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,团体涌现出一大批“星级员工”和“挤塑能手”、“成缆能手”。由于实行了星级评定,年末竞岗时谁上谁下,一目了然。
企业的整体素质未定定于企业高层的素质,而决定于基层员工的素质。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,宝胜在建厂之初就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成人教育分院,对新招进的一线操纵工人进行专业培训,分3期共培养了600多名大专层次人才。现在团体2000多名员工中有45%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,还有36%拿到了各类技术证书。夏礼诚说:“这是宝胜能够笑傲同行的资本!”
一般企业出国考察都是团体主要负责人去,可宝胜却不这样做。带谁去考察,由相关项目负责人说了算。这样一来,为让项目能尽快形成效益,从设备安装、设备调试到工艺技术,项目负责人都是选择紧要岗位的代表前往考察。这帮人都是每个流程上的“专家”,他们一可以了解到外国企业真正先进之处,二可以很快将相关工艺的要求和技术学回来。正由于如此,宝胜曾经创造了从项目调研到项目投产只用了3个月的“宝胜速度”。
待遇留人,国企经常比不过私企,但国企可以用宏大的事业留人。宝胜从2000年起就尝试让技术骨干搞项目,给他们搭建起创业平台。技术人才在宝胜是很吃香的,宝胜的待遇没有其他企业高,但技术骨干却不肯离开宝胜,关键是这里有他们的事业平台。崔学林是分支电缆新品的研发职员,公司将一只新品转化的任务交给他,跟他签了一个“三年收回所有投资”的合同,其他的事情都是他“说了算”,结果,该项目3000多万投资,两年就全部收回。
不断买通资金“血管”
谁都知道,资金是企业的“血液”。1999年,宝胜跌入发展的低潮期。刚走马上任的团体一班人,感觉资金链上出了大题目。
针对呆滞资金多,宝胜制订了灵活的营销政策,销售员的收入与销售利润、货款风险直接挂钩。团体规定,货款到账70%后才能发货,剩余30%必须由销售职员的风险抵押金先行抵偿。这一招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机转向营销职员,建立了利益和风险共担、等偿机制,极大地激发了营销员货款回笼的积极性。他们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重奖营销大户,并安排经营业绩前10位的销售员出国考察。这一机制,使一批货款回笼特别有本事、年度业绩过千万乃至过亿元的营销尖兵脱颖而出。
企业内部资金链与生俱来的“脆弱”,让宝胜人对资本运作有着天生的敏感。他们想方想法“借”别人的钱来发展。
1994年,他们与中日租赁公司合作,以租赁公司为主体引进企业所需设备,再租赁给宝胜收取租金。这样,宝胜没有投入一分钱,一个市场远景非常好的干式变压器生产线上马了,顺应了大中型城市电力改造的市场需求,抢先挖到了市场的“第一桶金”。如今,这种产品已广泛应用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电网。电气公司目前已结束上市辅导期,正式进入等候上市的企业序列。
面对活动资金需求量大增的困难,他们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、信托公司借贷,甚至跑到国家能源部预支货款。1998年国家宏观紧缩,企业资金链又现裂缝。当年,宝胜通过银行发售了3000万元的债券。
1996年,备尝资金紧缺之苦的宝胜开始寻找一条通畅的融资渠道,自然地他们的探寻目光聚焦到企业上市上。两年后好不轻易批准了一个B股,却因金融风波遭遇停发。此后,宝胜班子不散、职员不变,开始向发行A股转型。可上市改革中的“保荐制”、“券商通道制”让宝胜再次受挫。
2004年,宝胜科创终于在上交所鸣锣上市。企业上市带来的不仅是3个多亿的资金,也进一步提升了宝胜品牌的含金量,在市场上赢得了更为良好的信誉。这又为企业采用商票贴现、原材料套期保值等资本运作方式提供了可能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此两项,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贷款利息1000多万元。
活力迸发的团体新体制
让宝胜人深刻反省自身的领导体制题目,源起1997到1999年间的企业效益滑坡。刚刚从工厂制转变为团体制的宝胜,仍然采用着先前的治理模式,与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不相适应。
宝胜的团体领导一个个被委以发展重任,从项目调研,到设备入口,再到设备安装调试,职员组合,都让他们各自说了算,团体只与他们草签一纸合同:三年收回本钱并开始盈利,实现了目标非特殊情况不作调动,否则自动淘汰出局。
宝胜团体曾经收购山东济南一电缆厂,副总孙振华临危受命,与团体签下了三年内上交450万元纯利的军令状。当时企业资金紧张,他只带了10万元去,把这家快倒闭的厂子救活了,当年实现销售3000万元。此后产值实现连连翻番,效益也同步增长。现在孙振华已经成了宝胜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。
团体负责人与子公司这种全利益式的捆绑,在国有企业中是极其罕见的。恰正是这一招,精简了团体层的领导职数,又使团体不断找到了新的增点,更极大地成就了这些治理骨干,使他们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平台。浙江一民营企业曾出价80万元年薪,“挖”宝胜的一名副总,许以汽车和住房,但这名副总不为所动,他说:“宝胜有我的事业平台,在宝胜我是条龙,但离开了宝胜就什么也不是了。”
现在,宝胜团体内部“母子”关系彻底理顺了,团体领导层只负责重大决策,而下属子公司则成为直接对外的独立法人,全权处理一切经营事务。团体领导对子公司是“只重结果,不重过程”,子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。
新体制激发了新活力,宝胜已经拥有近10个下属公司,去年已实现产值50多亿。按照宝胜电缆城的项目建设进度,5年后宝胜团体成为“百亿企业”,将不再是梦!
相关文章
■扬州日报记者 李文峰 花为华 通 讯 员 谈凤杰 许宝东
市场经济潮起浪涌,企业有兴有落。21年来,历经市场风雨的奏乐,越来越生机勃发。究其原因,是一套先进的治理范式,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。
宝胜人融治理于决策、计划、控制、考核的全过程,探索出一套科学化、集约化、精细化、人性化的现代企业治理新模式。
最大的财富是奋发向上的团队
采访中,宝胜团体董事长夏礼诚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:现在把宝胜的资金和生产线全部撤走,但只要留下员工,宝胜还可以从头再来。这么多年来,宝胜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支奋发向上的团队。
宝胜对于员工实行“末位淘汰”制,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,对排名在后6%的员工实行“末位淘汰”,碰到“淘汰”的员工进入培训站进行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培训,合格后参加公然竞聘重新上岗。
宝胜人大胆创新,将治理线、生产线和考核线三线并轨运行,企业对中层以上干部、行管职员、生产工人、营销员等根据具体岗位,实行年薪、系数工资、岗位工资、工时工资、计件工资、底薪加业务提成等不同的工资制度,辅以星级员工、核心员工补贴,学历、住房、水电、职称、技能、继续教育、保密补贴等,实行全员绩效考核,日考日报,月考月结,年考年评,以全方位覆盖的绩效考核作为利益分配、职位提升的依据,促进了企业员工在利益分配和发展机会上的公平。
宝胜对星级员工按等级实行每月20元—160元的荣誉补助。“钱虽少,但荣誉更重要”。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,团体涌现出一大批“星级员工”和“挤塑能手”、“成缆能手”。由于实行了星级评定,年末竞岗时谁上谁下,一目了然。
企业的整体素质未定定于企业高层的素质,而决定于基层员工的素质。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,宝胜在建厂之初就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成人教育分院,对新招进的一线操纵工人进行专业培训,分3期共培养了600多名大专层次人才。现在团体2000多名员工中有45%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,还有36%拿到了各类技术证书。夏礼诚说:“这是宝胜能够笑傲同行的资本!”
一般企业出国考察都是团体主要负责人去,可宝胜却不这样做。带谁去考察,由相关项目负责人说了算。这样一来,为让项目能尽快形成效益,从设备安装、设备调试到工艺技术,项目负责人都是选择紧要岗位的代表前往考察。这帮人都是每个流程上的“专家”,他们一可以了解到外国企业真正先进之处,二可以很快将相关工艺的要求和技术学回来。正由于如此,宝胜曾经创造了从项目调研到项目投产只用了3个月的“宝胜速度”。
待遇留人,国企经常比不过私企,但国企可以用宏大的事业留人。宝胜从2000年起就尝试让技术骨干搞项目,给他们搭建起创业平台。技术人才在宝胜是很吃香的,宝胜的待遇没有其他企业高,但技术骨干却不肯离开宝胜,关键是这里有他们的事业平台。崔学林是分支电缆新品的研发职员,公司将一只新品转化的任务交给他,跟他签了一个“三年收回所有投资”的合同,其他的事情都是他“说了算”,结果,该项目3000多万投资,两年就全部收回。
不断买通资金“血管”
谁都知道,资金是企业的“血液”。1999年,宝胜跌入发展的低潮期。刚走马上任的团体一班人,感觉资金链上出了大题目。
针对呆滞资金多,宝胜制订了灵活的营销政策,销售员的收入与销售利润、货款风险直接挂钩。团体规定,货款到账70%后才能发货,剩余30%必须由销售职员的风险抵押金先行抵偿。这一招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机转向营销职员,建立了利益和风险共担、等偿机制,极大地激发了营销员货款回笼的积极性。他们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重奖营销大户,并安排经营业绩前10位的销售员出国考察。这一机制,使一批货款回笼特别有本事、年度业绩过千万乃至过亿元的营销尖兵脱颖而出。
企业内部资金链与生俱来的“脆弱”,让宝胜人对资本运作有着天生的敏感。他们想方想法“借”别人的钱来发展。
1994年,他们与中日租赁公司合作,以租赁公司为主体引进企业所需设备,再租赁给宝胜收取租金。这样,宝胜没有投入一分钱,一个市场远景非常好的干式变压器生产线上马了,顺应了大中型城市电力改造的市场需求,抢先挖到了市场的“第一桶金”。如今,这种产品已广泛应用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电网。电气公司目前已结束上市辅导期,正式进入等候上市的企业序列。
面对活动资金需求量大增的困难,他们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、信托公司借贷,甚至跑到国家能源部预支货款。1998年国家宏观紧缩,企业资金链又现裂缝。当年,宝胜通过银行发售了3000万元的债券。
1996年,备尝资金紧缺之苦的宝胜开始寻找一条通畅的融资渠道,自然地他们的探寻目光聚焦到企业上市上。两年后好不轻易批准了一个B股,却因金融风波遭遇停发。此后,宝胜班子不散、职员不变,开始向发行A股转型。可上市改革中的“保荐制”、“券商通道制”让宝胜再次受挫。
2004年,宝胜科创终于在上交所鸣锣上市。企业上市带来的不仅是3个多亿的资金,也进一步提升了宝胜品牌的含金量,在市场上赢得了更为良好的信誉。这又为企业采用商票贴现、原材料套期保值等资本运作方式提供了可能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此两项,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贷款利息1000多万元。
活力迸发的团体新体制
让宝胜人深刻反省自身的领导体制题目,源起1997到1999年间的企业效益滑坡。刚刚从工厂制转变为团体制的宝胜,仍然采用着先前的治理模式,与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不相适应。
宝胜的团体领导一个个被委以发展重任,从项目调研,到设备入口,再到设备安装调试,职员组合,都让他们各自说了算,团体只与他们草签一纸合同:三年收回本钱并开始盈利,实现了目标非特殊情况不作调动,否则自动淘汰出局。
宝胜团体曾经收购山东济南一电缆厂,副总孙振华临危受命,与团体签下了三年内上交450万元纯利的军令状。当时企业资金紧张,他只带了10万元去,把这家快倒闭的厂子救活了,当年实现销售3000万元。此后产值实现连连翻番,效益也同步增长。现在孙振华已经成了宝胜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。
团体负责人与子公司这种全利益式的捆绑,在国有企业中是极其罕见的。恰正是这一招,精简了团体层的领导职数,又使团体不断找到了新的增点,更极大地成就了这些治理骨干,使他们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平台。浙江一民营企业曾出价80万元年薪,“挖”宝胜的一名副总,许以汽车和住房,但这名副总不为所动,他说:“宝胜有我的事业平台,在宝胜我是条龙,但离开了宝胜就什么也不是了。”
现在,宝胜团体内部“母子”关系彻底理顺了,团体领导层只负责重大决策,而下属子公司则成为直接对外的独立法人,全权处理一切经营事务。团体领导对子公司是“只重结果,不重过程”,子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。
新体制激发了新活力,宝胜已经拥有近10个下属公司,去年已实现产值50多亿。按照宝胜电缆城的项目建设进度,5年后宝胜团体成为“百亿企业”,将不再是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