革命老人华克之

发布:2009-10-20 11:29:57  来源:转载  浏览次  编辑:佚名
 
 
革命老人华克之

 

   九十一个春秋连接起来,几乎同本世纪一样长;九十一个年轮所包括的风霜雨雪真不知道用什么才能装载。可他还是那样,没有一点炫耀,不杂半丝后悔,乐呵呵地面对生活,幽默风趣却决不夹带戏弄地接待扑面而来的人生,他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有一个“老”字。这就是我们宝应人所熟悉且引以为荣的革命老人华克之。
  说到华克之,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五彩斑斓的传奇故事。他曾用过几十个别名,化装过商贩、记者、哲学教授、龙井茶种植园主、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华侨巨商等各色人物,出入于香港、广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,周旋于日、美、英和汪伪、国民党的高门大宅,从事隐蔽斗争,出生入死,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老人的生活经历足以使人眼花缭乱,老人的思想却只要用一句我们记得烂熟的话就概括得清清楚楚了,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。推开那些惊险的情节,眩目的功勋,超人的学问、智慧、勇气、毅力以及变幻莫测的斗争艺术,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颗为信仰而生活、奋斗不息的赤子之心。
  在当年,选择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与奋斗目标决不是一种时髦,更不是一架通往飞黄腾达的“天梯”。他却按照自己的方式,几经曲折,几番探求,然后以身作则,终生不悔。
  他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共产主义,而是“三民主义”。受父亲和师友的影响,在安宜高小念书时他就对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学说发生浓厚的兴趣。在江苏省第一中学读二年级时他便以“三民主义信徒”自诩了,并且加入了尚在地下的国民党。保送进金陵大学不久,他成了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,理所当然地成为南京市学联的负责人之一。从小学到大学他又是一名深得师长钟爱的“品端学邃”、练达时事的优秀学生。他还与好几位国民党上层人物结下生死莫逆之交。总之,对于这位出身于宝应汜光湖乡的世家子弟来说,可以官,可以商,可以出国留洋当学者什么的,按当时的价值观念,这些都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锦绣前程。对于唾手可得的功名富贵他偏偏不着一眼,全神贯注地寻求反对帝国主义列强,振兴中华民族的理想之路。
  当他发现蒋介石不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,而是“三民主义”的叛徒时,就义无反顾地站到国民党左派一边,发誓与蒋介石不共戴天。为了搬掉这块中国革命的绊脚石,他同几位热血青年一起,在李济深、陈铭枢、王亚樵等反蒋爱国民主人士的资助下,组织并指挥了旨在刺蒋,结果却打伤了国民党行政院长、后来成为大汉奸汪精卫的“刺汪事件”。发生在1935年11月1日的这一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的结果,是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捉拿他归案不得,其他几乎所有参与人士未曾逃脱国民党特务的魔爪。还有许多无辜的亲友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这一事件的又一结果是,他从血泊中醒悟过来,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  蒋介百的血腥镇压不仅使他进一步认清蒋政权的反动性质,也使他真正认识到个人的力量,小集团的力量是推翻不了罪恶制度的,只有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洪流,献身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,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正确的认识指导了正确的行动。抗日战争爆发不久,经廖承志、潘汉年介绍,由毛主席亲自批准,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并成为秘密战线上的一位坚强战士。
  比之同辈人,华老入党至少迟了十年。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从建国前特殊的对敌斗争到解放后被作为最危险的敌人受监禁、审查长达24年之久,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困境之中,他都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仰。1937年5月4日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,他曾将自己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贞不二概括为七个“不”字:不怕死,不怠工,不撒谎,不贪财,不想出头,不埋怨组织,不讨价还价。他一字不移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词。
  每当谈及七个“不”字,他总不忘说明,七个“不”字以“不贪财”一条最为要紧。他说,对一个普通人来说,金钱能决定他的人格;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,金钱能测出他的党性。他又说,共产党人并不拒绝任何致富的机会,不过当他为自己的理想浴血奋战时,任何一宗财富一旦到了他的手中,就应立即变为组织的财富,无产阶级的财富,人民的财富。为他的这些观点作注解的正是他自己的行动。仅在抗日战争期间,在上海和香港两地,他利用工作之余,从事金融与商务活动,就净赚了42万港币,折合黄金4200两,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了活动经费。他自己既无皇粮可吃,又无薪水可领,“三餐大饭一餐茶”全要靠自己去挣。身上除了两套西装两条领带(这是扮富商装阔佬不可少的),便身无长物了。
  1955年因潘汉年案牵连被捕,搜查结果,他与老伴的全部积蓄仅只50元人民币而已。面对改革开放的滚滚热浪,老人常感无限欣慰;对拜金主义、极端个人主义的抬头,老人也不免有些忧虑。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家里人说,“我衷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,倘不是年老力衰,我会乐意从事经济工作的。然而我担心不少人会在金钱面前迷失自己。一个共产主义者,从精神上说,他富有天下;从物质上说,在人民还很贫困的时候,他应当固守清贫。”

相关文章

赞助商推广链接
Copyright © 2003-2009 0514.cc All rights reserved.